無疑,圖書館配合電視節目推廣書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,電視播金庸便推廣金庸,播衛斯理便介紹衛斯理,流行百萬富翁便推介學生百科全書…而事實上在電視播放期間,相關書籍的借出率的確大大提升。 可是如此一來,這種推廣方式會否流於被電視文化牽著鼻子走?圖書館是學校的一部分,這種配合潮流的推廣方式又會否有違學校的教育理念?
其實,還有一個館藏的問題。 試想一個電視連續劇(我們就把它當成一個一百集的長劇),一星期播放五集,合共也是二十個星期,約為四個半月;可是一本書的壽命可長達數年。 為了配合電視劇而購買更多的相關小說,將來電視劇播放完畢圖書館該如何處理多購的複本呢?把它淘汰(Weeding)?變成閉架(Closed Stack)?還是讓它繼續擺放在架上佔據僅有的空間? 熱潮一下子會過去,一本好的文學作品卻沒有時間性的。相信這個就是文學與通俗小說的分別。圖書館的館藏發展是應該有它的方向,也只有這樣才能產生自己本身的獨特性。
我想,圖書館配合潮流是應該的。但並不是說要被潮流牽着鼻子走,而是圖書館在教育與潮流兩者之間找一個適切點,互相平衡。而且,我覺得一間好的圖書館是要多元化的,所以純文學、通俗文學、藝術文化、資訊科技等書籍都可以同時在一間圖書館內出現。